工人日报客户端 刘旭 吴庆国
10月16日下午,大连足球青训基地,辽宁港口集团大连港油码头有限公司码头维修工苗新治和队友一起踏上球场,出战首届中国职工足球超级联赛的第一场小组赛。
首届“职超”共有三个赛区,大连成为其中之一,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这不仅因为去年作为“职超”前身的全国职工足球邀请赛是在大连举办,更因为足球这项运动在大连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就在4个月前,辽宁港口集团职工代表队刚结束了2025“连超”职工组比赛的征程。
“连超”,即大连市足球超级联赛,是大连市委市政府从2024年开始举办的覆盖全域、贯穿全年、全民参与的足球赛事,其中职工组比赛由大连市总工会承办。
3个多月的赛程,1826名球员,75支队伍,175场比赛,1011粒进球,这是今年“连超”职工组比赛的部分统计数据。在这座老牌工业城市里,职工足球一年比一年踢得火热,拼搏、团结、热爱的精神也从场上延伸至场下,成为凝聚200万名职工力量的源泉。
老对手重逢
6月13日,同样是在大连足球青训基地,辽港集团队与大连金普新区教育行业工会联合会职工代表队的比赛进入下半场,比分维持在1:1。因伤坐在替补席的苗新治耐不住了,他向教练申请绑上护具上场。
这是2025年“连超”职工组比赛甲组的决赛,也是两支球队继去年后再次在“最后的对决”中相遇。司职中场的苗新治很想给队伍的进攻端添一些火力。
苗新治今年45岁了,在“连超”中算是高龄球员。能和比自己年轻十多岁的对手同场抗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自律。和苗新治在同一车间的工友都知道,过去六七年,他几乎每天坚持健身,而且午餐从来只吃水煮肉和水煮菜。在辽港集团足球队里,苗新治的身形被队友形容为“经八级钳工精确校准过”——即使隔着宽松的衣服,他肩、背和手臂处紧实的肌肉线条依然很分明。
去年决赛前,苗新治也受伤了。同样是在下半场,他替补出战,并以一记捅射为球队打进了锁定胜局的进球。最终,辽港集团队以2:0的比分捧起冠军奖杯。
时隔一年,大连金普教育队“复仇”的渴望具象为一波接一波的进攻。37岁的大连长兴岛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油库作业区计量工魏强是辽港集团队的守门员。决赛中,靠着自己的十八般技艺和队友的协作,魏强多次化解了球门前的危机,把悬念一直保持到比赛尾声。
辽港集团队与大连金普教育队在决赛中。
不过,不管是苗新治还是魏强,今年都没能将胜利复制。下半场第39分钟,依靠一次防守反击机会,大连金普教育队经过几次传球,最终由前锋队员谢兆宇射门得分。
直播间里,担任决赛解说工作的是来自大连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的宣传干事郭建。“看这个球,谢兆宇在三个人的包夹下没有强打,他选择了更聪明的方式,脚腕一抖,一个反向传球……机会!打门!球进啦!球——进——啦——!”郭建的语速追随着足球滚动的速度,因为极度兴奋,他的声音变得有些沙哑。
与此同时,球场上空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看台上2000多名观众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不少人在本届赛事中一路从小组赛看到排位赛,此时情绪也达到了顶峰。
终场哨响,大连金普教育队保持住领先优势,赢下了比赛。在随后举行的颁奖仪式上,当球队代表从全国劳模张如意和大国工匠戴振涛的手中接过冠军奖杯时,现场又一次沸腾了。
此时,郭建已恢复了平静,“真是残酷啊……对于辽港集团队来说,他们几乎一整场都表现得无懈可击。尤其是门将魏强,高接低挡,堪称球队的定海神针。他扛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但最终,没能挡住这次精妙的团队配合。”
“让我们为魏强鼓掌,这位老将今天站在球门前,代表的不只是自己,更是无数像他一样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码头工人,那种坚韧、专注、永不放弃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有遗憾,但虽败犹荣!”郭建说。
最后,他的声音再次高昂,将关注点重新聚焦于胜利者,“今夜,荣耀属于大连金普教育队,凭借这粒金子般的进球,打败老对手,登顶冠军!恭喜他们!”
大连金普教育队获得2025年“连超”职工组甲组比赛冠军。
翻山越海来踢球
中建八局东北公司采购业务经理李家斌也关注了决赛进程。由于在八进四的比赛中输了球,李家斌和他的同事最终获得了甲组第六名。
对于这支总是要“飞行训练”的队伍来说,这已是不错的战绩。
中建八局东北公司的10个分公司散落在全国多地。备战“连超”职工组比赛期间,许多球员要从别的城市赶到大连集训。入职刚一年的商务工程师张超在山西吕梁工作,遇到训练的日子,他需要辗转5个小时才能踏上足球场。如果有着急的工作,当天晚上8点训练结束,张超还要立即返程。
虽然“踢个球”要跨越山海,但整个赛季下来,中建八局东北公司队每次集训到场人数都在20人以上。如此高的出勤率,除了得益于公司对球队和球员的支持,从更大的背景下看,还源于近百年间,大连这座城市与足球之间紧密的关联。“踢球,几乎是唯一有‘魔力’让我们这群人聚齐的事。”李家斌说。
1921年,大连足球史上首支球队——中华青年会足球队成立。1946年,东北地区第一支工人足球队——大连造船足球队诞生于现在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该企业职工朱春富专门了解过那段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国船只进厂维修过程中,常有外籍船员上岸踢球,一来二去,厂里的工人们也喜欢上了这项运动,慢慢地双方开始比赛,球队的雏形由此产生。
1948年,大连造船足球队获得大连市首届职工足球联赛冠军;1955年,国营大连造船公司足球队参加第一届全国工人体育运动大会足球比赛取得第一名。改革开放后,这支球队又先后夺得第四届全国大企业足球比赛、东北六城市足球比赛、辽宁省职工足球比赛等多项赛事的冠军。
大连职工对足球的热爱,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特定的企业。1946年底,大连早期工会组织旅大职工总会成立时,该市已有14支工人足球队,到1949年10月增加至67支。其中好几支球队后来因比赛成绩突出,在全国体育界都很有名气。从大连造船厂走出的球员丛安庆入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期国足名单,参加了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预选赛。
今年,因为许多队员承担了重大生产任务,大连造船足球队没有参加“连超”职工组比赛。不过,足球文化在“大船”依然兴盛。2023年,集团举办的六人制足球联赛“船超”和“船甲”从4月踢到了10月末,还吸引了不少周边配套公司、船东企业等参赛,26支球队共进行了160多场比赛。
赛场之外,足球的薪火继续在城市里传承着。颁奖仪式后,当原本还沉浸在遗憾中的魏强看到场边7岁的女儿时,立即换了心情。因为自己在赛季中的优秀表现,魏强成了女儿心中“最好的守门员”,她也有了认识足球、亲近赛场的兴趣——去年,小姑娘还在全国职工足球邀请赛上当了球童。
魏强和女儿在一起。
俯身拥抱女儿后,魏强轻轻把亚军奖牌挂在了她的脖子上,就像是把又一簇关于足球的火苗放在了她的手心。
输赢之外
大连獐子岛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7岁的制盐工王贺在工作时,总会随手清洁使用过的设备。同样的习惯,被他带到了足球场:每次训练或比赛前后,他也会仔细擦拭球鞋。在王贺心里,这二者都是宝贝,值得精心保养。
去年首届“连超”职工组比赛,准备不足的獐子岛海发队战绩有点惨——小组赛接连3场大比分失利早早被淘汰。今年39岁的韩德明亲历了当时的苦涩。比丢球更难受的,是整支队伍的精气神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比赛可以输,拼搏的精神不能丢,从头再来!”看着记分牌上的数字,在场的企业领导发了话。
很快,獐子岛海发队“大换血”,韩德明靠着多年踢球的经验留了下来,与包括王贺在内的多位新队友一起练体能、练战术、练配合。
队员间想法不一致,在球队重组初期是常有的事。一次训练中,中场的两位队员因为进攻线路的选择发生了争执。一个觉得应该从边路推进再传中,一个坚持认为要从中路渗透。两人谁也不服谁,直到训练快结束时还较着劲儿。
见此情形,教练干脆让大家留在场上,把两种战术分别进行了实战模拟。结果,边路传中虽然能利用锋线球员身高优势抢点,但此前的脚下球却容易被对方严密的防守拦截;中路渗透虽然更容易撕开防线,却又因缺少队员间的配合难以下分。
“演练后,两个此前争得面红耳赤的小伙子相视一笑,化解了不快。后来,他们成了很有默契的中场搭档。”韩德明说。
卧薪尝胆后,今年的“连超”职工组赛场上,獐子岛海发队一路表现亮眼,最终闯入了甲组四强。大落大起,韩德明觉得,比分和名次是结果,“一群人从吵吵闹闹到心往一处想,才是最让人踏实的进步”。
“连超”职工组比赛,输赢和水平只是叙事的一部分。辽宁邮电通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员工于福磊形容自己平时“可以不踢两脚球,但不能不聊上两嘴球”。足球,早已内化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语言。
在辽邮通建,和于福磊兴趣相投的人有不少。今年,根据企业职工人数,平均年龄约38岁的辽邮通建队分入“连超”职工组乙组征战。于福磊说,小组赛抽签时,因为抽到“上上签”,整个球队都很兴奋,“要是能顺利从小组出线,意味着至少能多踢一场球,我们也能再多奔跑90分钟”。
辽邮通建队在“连超”职工组乙组比赛中。
同在职工组乙组的还有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职工代表队,今年是这支球队首次参加“连超”。企业销售部门员工潘勇从小喜欢足球,从街头巷尾的空地到标准足球场,曾经都是他踢球的地方。但自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为没有组织和平台,大多数时候他只能踢“野球”过瘾,很少再有机会参加正式比赛。
“连超”给了潘勇重回赛场的机会。体力不及从前,就每天早起跑步半小时;没有专业教练指导,就反复看实战视频总结战术;工作繁忙,就利用每一个碎片化时间训练……克服诸多困难和不便,最终,潘勇和队友赢得了乙组比赛的冠军。
“穿着印有公司名称的球衣上场,和平时‘随便踢一踢’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潘勇说,那时候,每一次追逐、拼抢不仅是出于个人的热爱,更是为了团队和集体的荣誉。
都是因为足球
9月底,大体气体队接到了备战“职超”的消息。能到更大的平台上踢比赛,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员工杨安庆很兴奋。
今年36岁的杨安庆身材高大,过去,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的体重一度达到110公斤。两年多前入职公司后,看到不少同事常常趁午休时间相约踢球,杨安庆心里也痒痒的。
想要踢好球,必须先减重。为此,从改变饮食结构到增加锻炼频次,杨安庆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计划。花了两个月时间,他就把体重降到了接近90公斤。经过后续训练和比赛,杨安庆的耐力和爆发力有了明显提升,“之前跑完半场就喘,现在打满全场也没问题”。
“连超”的出现,带来的远不止一场接一场精彩的比赛。和杨安庆一样,因为足球,许多人都在发生改变。
为了更好地呈现比赛,大连市总工会连续两年举办了解说员培训班,目前已有3名职工参与到“连超”职工组比赛的解说工作中。郭建就是其中之一。
生活中,郭建本是个口才不错的人,但去年刚开始学习解说时,他还是觉得喉头发紧,就算是手里有现成的稿子,也怕停顿、断句出错。
那段时间,每天下班回家,郭建都会按照培训课程上老师教授的要点,一遍遍练习解说时的节奏、语气。通过听自己讲解的录音,郭建反复调整语速,直到在流利与清晰间找到最好的平衡点。实战解说前,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多信息,他还会提前查阅对阵双方的资料,了解热门球员的技术特点以及赛场内外相关趣事。
因为解说风格受到广泛欢迎,郭建成了“连超”中颇有名气的职工解说员,去年和今年的职工组甲组决赛解说工作都是由他承担的。
郭建在讲解“连超”比赛。
球场外,不少球员家属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连超”。今年辽邮通建队比赛期间,替补门将的妻子时冰冰一场不落,总会准时出现在替补席上。场上的队员忙着进攻和防守,她则在场下负责递水、喷药、组织助威团给球队加油。全队上下,都称时冰冰为“最佳第12人”。
苗新治连续两个赛季受了伤,几年前他还因为踢球时伤了腿动过手术。即便如此,一旦上场,苗新治依然敢拼敢抢。“你说这疯子到底图啥?”提起踢球的事,苗新治的妻子陈梦娜就既紧张又生气,但每一次比赛她终究还是会去现场给丈夫加油。和许多职工球员的家人一样,陈梦娜明白,球场是他们重要的一处精神家园。
甲组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建八局东北公司队输给了獐子岛海发队。赛后,李家斌和王贺熟络地相互致意——两位当天的对手,多年前是踢“野球”的队友。“没想到,‘连超’让我们又碰上了。”王贺笑着说。
球赛连接起的关系还有很多。进入公司球队后,张超才知道,自己与李家斌不仅毕业于同一所大学,还都曾参加了学校足球队,只不过后者是比他高好几届的师兄。大连甘井子教育队的球员宋雨鹏,又曾经和李家斌是高中校队队友……
“在球场上,年龄、职业、地域的区别都不重要。”王贺说,因为参加“连超”职工组比赛,有不少场上的对手,后来还成了场下的朋友。
终场以后
随着2025年“连超”职工组赛事落幕,2000余名球员和赛事组织者的生活回归平常。张超终于不用频繁在吕梁和大连间来回奔波,苗新治的伤已无大碍,魏强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女儿……
不过,足球带来的影响并未因赛季结束而终止。今年6月初,潘勇迎来了自己38岁的生日。当天,大特气体队正好有比赛。让潘勇没想到的是,赛后,队友们突然端出提前准备的蛋糕,就在球场边为他送上了祝福。当时拍下的照片,一直保存在潘勇的手机里。如今,这件温暖的事和赛场上的那些趣事一起,成了潘勇拜访新客户时常用的破冰方式。“现在,在职场上说起‘连超’,很多人都知道。”潘勇说。
今年6月,潘勇在“连超”赛场上度过了自己38岁生日。
杨安庆依然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的变化除了让他在球场上跑得更快、动作更灵活,也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更好的状态。杨安庆说,现在自己的专注度明显提升,处理繁杂的数据和表格的速度快了不少。
受长期在球队中司职后腰影响,现在李家斌在考察、对比供应商的情况时,多了几分球场上形成的全局视野;獐子岛海洋发展集团的年轻人把球场上的配合、协作带到了工作之中,团队意识显著增强……
从1946年第一支工人足球队成立,到2025年“连超”职工组比赛的1011粒进球,79年间在各大小企业中延续的足球文化,一直是大连足球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代代大连职工精神传承的载体。
10月23日,在“职超”大连赛区半决赛中,大特气体队1:2不敌对手,止步四强。遗憾在所难免,但杨安庆并不觉得有多沮丧。在他看来,和“连超”一样,“职超”最大的意义并非竞技,而是让热爱足球的普通职工有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每一支球队,都是自己的冠军。”杨安庆说。
没有比赛的日子,在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的足球场上,依然会响起球鞋与足球碰撞的声音——有时是球队常规训练,有时是职工自发锻炼。
与此同时,城市的各处,远洋货轮响起启程的汽笛,集装箱码头吊臂如林,海底隧道正在延伸……在自己的岗位上,每一位职工都像球场上的一名球员,一旦开赛哨声响起,就要全力以赴。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